第32章 惺惺相惜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席中众人神情各异,既有尴尬的,也有不忿的,但大部分人心里都怨他不知轻重,说话不合时宜。

    明明大家都是几百两,你非得来个两千两,这不是故意让大家难堪么?

    人家鼎鼎大名的徽州大富商都只出得起八百两银子,你一个穷翰林出身的居然出得起两千两,这不是打大家的脸么?

    唐良懿也不说话,待众人吵吵闹闹一番消停下来后,这才道:“前几日,本官听通传塘报的说了一个故事。”

    “说前几个月,左良玉的部队粮饷不足,找楚王要粮饷,可楚王说他也穷,王宫中很困难,连嫔妃都缺少首饰,左良玉没要到粮饷,就在武昌大肆抢掠富商,然后退守九江。”

    “不久后,张贼率军攻占了武昌,杀了楚王,从楚王宫里搜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用了数百辆车子也没拉完,据说至少有六百多万两银子。”

    “唉,楚王可怜啊,人死了,竟然还有这么多钱没花完,唉……”

    众人一阵无语,明白了,唐知府嫌钱少了,讽刺大伙小心到时候人死了,钱没花完,都给贼军拷掠了,而且还借着左良玉抢掠富商的行径略略威胁众人了一番。

    李致远心中暗笑,这个唐良懿还挺腹黑的嘛,昨天还真没看出来。

    不过要是让自己来,他不光要这么干,还非得狠狠地吓吓这帮自私自利的怂货不可。

    既然唐知府不满意,那大伙当然得重新出价了,众人小声沟通合计了一番,都认为与其让大伙在这里胡乱揣测,倒不如直接探探唐知府的底限。

    于是有人问道:“那敢问府尊,如今官府究竟打算练多少兵,又欠缺多少饷银?”

    唐良懿紧锁眉头,似乎真在认真计算,良久之后,才慢吞吞地说道:“这个兵嘛,当然是越多越好,否则怎么抵御张献忠的十万贼军?”

    席间众人一阵无语,你一个徽州知府,能保证徽州安稳太平就不错了,难不成还打算独扛张贼?把自己当成孙传庭了?

    “不过嘛,”唐良懿话头一转,“毕竟张贼离我们徽州还有些远,我等徽州军民现在还是以剿灭土匪、绥靖地方为主。”

    众人想保境安民也不需要多少兵,就这个金声那一千多乡勇就能保三县太平,于是纷纷松下一口气。

    哪知唐良懿接着说道:“我看有个五六千兵丁、五六万两银子就足以保我徽州一段时间内安宁太平无虞。”

    这可让在座诸公受惊不小,当即有人失声道:“为何要如此之多!”

    原本安静的酒桌又热闹起来,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示自己的不满。

    刚才豪言壮语了一番的金声则是阴沉着脸,似乎已经不堪忍受众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嘴脸,耻于和这些人为伍。

    李致远担心这位铁骨铮铮的翰林公会愤而离席,于是赶紧站了出来,不能让这群人再这么闹下去了。

    李致远高声道:“诸位请先静一静,在下有几句肺腑之言,在座诸公不妨一听。”

    李致远也不管众人是否有异议,趁这安静下来的间隙,自顾自地继续说道:“府尊刚才说需要五六千兵丁,大家似乎很不认同,但是这真的多么?”

    “各位应该还记得不久前的黔兵事件吧,八百黔兵强要从我徽州过境,却既不按照既定路线行军,又不提前向官府说明情况。”

    “结果呢?这八百人可是将徽州一府六县闹得是鸡犬不宁啊,杀伤百姓、奸淫民女、抢掠财物,各位应该没忘记吧?”

    “汪公,被烧的那个宗祠是你汪家的对吧?”

    “黄公,祁门县满门被黔兵杀害的黄姓一家是你黄姓氏族的吧?”

    见众人都沉默了,李致远继续道:“这些黔兵为何在徽州为非作歹?还不是因为徽州不是他们的家乡!”

    “自古皆如此,客军经过,当地必生灵涂炭!”

    “而最后又是谁烧杀了这群禽兽,为今日在座诸位被害的同族亲友报了仇,解救了危难之中的徽州百姓?”

    “就是今天与诸位同席却为你们所不喜的金公!”

    “我们不能端起来碗来吃饭,放下碗就骂娘!”

    “诸位真以为今日护住了那些钱财,来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徽州必须要有徽州人的兵,否则下次来的不论是张献忠还是左良玉,徽州就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徽州一府六县,五千兵丁分散开来,何多之有?”

    李致远几乎是一口气说完了这一长串的话,从委婉到疾言厉色,最后几乎是吼出来的,脸和脖子都有些红了,倒是很有怒目金刚的风范。

    发泄了一通,心中舒畅了许多,李致远也冷静了下来,缓缓说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望诸公三思!”

    众人皆沉默不语,倒是没人被感动的落泪,突然,本来静谧的氛围被一阵“啪啪啪”的声音打破。

    原来是知府唐良懿含笑拍着手掌,李致远有些尴尬,当着知府的面一通咆哮,实在是有些失礼。

    李致远拱手弯腰谢罪道:“下官一时激动,乱了分寸,唐突了府尊,望府尊海涵。”

    唐良懿笑道:“哈哈,李知县说的好,慷慨激昂,有礼有节,可见你胸中的是一颗赤胆忠心,好一个热血男儿!”

    李致远暗道:咱不从气势上压倒这帮子腐朽士绅大财主,就别想从他们嘴里抠出一个子儿。

    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财主也都老实了,摊派任务进行的极为顺利,众人一合计,总共有五万八千两的银子,圆满达成了唐良懿最开始的设想。

    事情既然办完了,场面话还是要说的,唐良懿笑呵呵地对大家的义举进行了一番赞扬,高度赞扬了众乡绅的高尚情操,并承诺大家一定能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当然,钱是坑到了,但唐良懿的心思还远不止于此。

    唐良懿道:“今天正好徽州的官绅名流都聚在此地,本官也就趁此机会将今后的一切安排说清楚。”

    “徽州府有六个县,地方三百余里,且多为山区,平地极少,最远的婺源、祁门离府城实在过于遥远,山路又难行,一旦有变,本官实在难以及时作出反应。”

    “所以本官打算将婺源、祁门两县的招兵、练兵、防守及剿匪等事宜交给李知县,不知李知县意下如何?”

    李致远本就是打的慢慢发展壮大自己的主意,如今负责的“地盘”大了,他高兴都还来不及呢,连忙应承了下来,并信誓旦旦地承诺绝不辜负云云。

    唐良懿道:“既然如此,就准你先募两千乡勇试试,粮饷本官会酌情拨付于你一些,你也可自筹一部分。”

    “至于黟县、休宁、绩溪、歙县四县彼此之间较近,本官打算将这四县统一安排,所有乡勇士卒集合在一起,以便于统一指挥。”

    “之前金公也曾练有千余人的乡勇,保卫了我徽州百姓,立下了大功,可分散开来终究太过弱小,不如统一训练,指挥,也更能发挥效果,金公你看如何?”

    李致远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唐良懿不能容忍有金声这样不受官府管辖约束的势力存在,即使他一心爱国爱民,绝无私心,也坚决不行。

    这给李致远敲响了一记警钟,说不定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以同样的理由吞并自己好不容易拉出来的队伍!

    唉,这些当官的还真是狡猾啊。

    李致远也好奇金声打算怎么办,他会这么听话么?

    结果再次出乎李致远的预料,金声竟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没有半点犹豫,甚至对唐良懿的说法表示赞同!

    “府尊说的在理,一千余人的乡勇,力量实在过于弱小,上次能成功扑杀那些兵匪,也都是依靠本地人对地形环境极为熟悉,而黔兵经验不足,凭借偷袭火攻才得手的。”

    “若是碰到张献忠的兵,那结果恐不容乐观。老夫过几日就带了麾下乡勇向唐知府来报道。”

    唐良懿估计也没想到金声如此识大体,笑得更为开心了,他之前所担心忧虑之事,这次竟然在酒桌上一并解决了。

    既然然事情都圆满解决了,那之后自然是“宾主尽欢”,吃吃喝喝一番后,结束了酒宴。

    李致远仍旧坐了知府衙门的轿子,被送到了驿站门口。

    他喝得微醺,被周大壮搀扶着才下了轿,此时早已经天黑,驿站大门也已关上,周大壮将李致远扶到门边台阶坐下,准备去喊门。

    这时,不远处传来了吱吱呀呀的的声音,两人回头一看,原来也是一顶四人抬的轿子。

    等这轿子经过二人身旁时,却停了下来,少顷,轿帘被打开了,出来的是一宽袍大袖的老者,看起来还有些眼熟。

    近了这才发现原来是金声,李致远有些疑惑,他似乎是专程来找自己的,驿站这边并没有什么府邸,金声不可能住在这里,可他找自己干嘛?李致远可不记得刚才二人有什么交流。

    金声倒是酒量比李致远好些,五十多岁的人了,现在可比李致远看起来还要清醒的多。

    金声走到李致远面前,道:“李知县可还好?”

    李致远答道:“还好还好,多蒙金公记挂,不知金公前来所为何事?”

    金声道:“无他,只是想见见你。”

    李致远疑惑道:“见我?”

    金声点了点头,说道:“老夫觉得你是个可交之人,得知你明日就要去婺源赴任,于是特来见你,为你送别。”

    李致远真是有些受宠若惊,没想到这个性格有些古怪的老爷子还挺可爱的。

    “哈哈,金公觉得晚辈值得一交,实在是在下的荣幸。”

    “李知县不必谦虚,今日酒宴,士绅富商皆自私自利目光短浅之辈,乃至唐知府,也不过是虚伪短视之人,唯有你的那一番话,倒真是让我耳目一新。”

    “咦,原来你知道唐知府的把戏!”

    “哈哈,李知县,我金某如今五十有四,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又岂会看不出这小小把戏,只不过,唉……”

    金声长叹了一声才说道:“只不过国都快要亡了,争这一点权势利益又有何意义?”

    李致远惊呆了,这还是他到了大明以后,第一次有明朝人明确地跟他说大明要亡了!

    他顿时有了惺惺相惜之感,终于有个人敢说出这句话了!

    其实不是没有人看出大明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但是要么不愿意承认,要么遁世逃避。

    像金声这样,有清醒的认识,也仍然选择为国为民而奋战到底的实在是人太少了!

    —————————————————————————————————

    崇祯十六年八月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