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一死报君恩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既然李致远说建虏将会南下,还会入主中原,张煌言也已经决意相助,但他表示并不想只做个书生文吏,他要投笔从戎。

    李致远欣然从之,更允诺到湖广之后必让其领军,二人遂进一步商议了今后的计划,并约定于正月廿三日从宁波启程,先赴吴江,尽快赶往长沙。

    其后两日,张煌言与父母妻儿等亲友一一告别,并开始收拾行囊,而喜得大才的李致远也并未闲着。

    一方面他好不容易遇到像张煌言这样一个与他年龄相仿又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历史名人,自然是经常与其在一起畅谈古今。

    譬如商议经略湖广、抚军治民、锻炼精兵的计划;交流彼此对天下大势走向、领军练兵之道等问题的看法;分析大明朝政、制度的弊病;研究应对建虏八旗铁骑的办法……

    二人往往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既增进了彼此了解,例如李致远就得知了不少张煌言年少之时的荒唐事,感慨原来这些历史名人竟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一面,又领悟到了不少自己未曾想到的奇谋妙计,获益匪浅。

    另一方面李致远也没忘记曾让他起了爱才之心的东阳许都,暗中吩咐手下从宁波市井打听浙西战事。

    大概得知了许都的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官军已经在金华一带集结完毕,或许几日之内许都兵败的消息就能传来。

    李致远略一思量,时间刚巧,说不定还真能救上这个许都,只是此事风险不小,不管许都是不是被逼无奈,可他毕竟是举起了反旗。

    造反这个事在明末可大可小,比如明军很多将领就是出身反贼、盗匪,杀人放火的事没少干,有些甚至还杀过朝廷命官,可照样能摇身一变,成为正经的总兵、将军,不然古人怎么说“杀人放火受招安”呢。

    关键就在于许都不是个草莽,他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而且还是官宦子弟,这自然和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土老帽不一样。

    这种人可以拉拢住地方上的地主士绅,是能颠覆朝廷的,古人对此早有体会,即世家子弟、士大夫造反和草民造反,其后果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是大不一样的。

    前者很可能会成事,历史上那么多改朝换代的事情就是明证,朝廷对此是绝不手软,一律杀无赦,而且还要诛灭其全族。

    而后者在当朝统治者眼里一般只是胡闹,很难成大事,古往今来以草民布衣出身而颠覆天下的只有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汉太祖刘邦都只能勉强算半个。

    所以对于草莽英雄一般是剿抚并用,招安是可以考虑的。

    当然,最直接的还是在于处理者最终选择何种办法。

    但以李致远估计,浙江的抚、按官员一定会采取杀无赦的态度,而李致远想要和同为朝廷命官的同僚唱反调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再三考虑后,李致远还是决定询问下张煌言的看法,毕竟他将会一直与李致远同道而行,是没法瞒住的。

    张煌言得知后,皱眉道:“东阳许都我是知道的,李兄可是想要救此人?”

    李致远道:“我只是觉得此人是个人才,若能救下他,以后说不定还能对抗建虏,没死在建虏手上,反倒被朝廷杀了,岂不可惜?”

    “而且许都是金华东阳人,在义乌东阳一带很有影响力,名声极好,玄著兄难道忘了,戚家军可都是义乌、东阳人。”

    张煌言沉思了片刻才道:“这倒也不错,只是许都其人未必真就像民间传说的那样完全是官逼民反,没有任何别的心思。”

    “我总觉得此人一系列形迹有些可疑,一介诸生,其名声竟在民间传得如此之广,怎知不是其有意为之?”

    “例如他在之前就大肆结交、收纳民间的豪杰,引起地方官吏的猜忌。”

    “而在起事之初,声势正旺,迅速攻下东阳后不趁势向西攻下府城金华,而是停留在东阳修建所谓的“帅府”,耽误十多天后才向金华进军,失去了战机。”

    “或许他没有造反的心思,但他这些行为怎么看都不像是聪明人的做法啊。”

    见李致远也犹豫沉思起来,张煌言又道:“不过李兄说的也没错,若建虏真将南下,天下百姓正应该团结起来共御外辱才是。”

    “况且现在大明已经被内忧外患闹到了濒临崩溃地步,朝廷不去安内不去团结民间力量,反倒弄得原本安宁的浙江也陷入战乱,这是自毁根基,更是愚不可及!”

    李致远疑惑道:“那依玄著兄的意思该如何是好?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反正咱们此行会经过杭州,不如等到了杭州再做计较?”其实张煌言也不是很确定,想了片刻又道:“浙西战事大概是浙江巡抚张秉贞及巡按左光先所主持,这两人我也不熟悉。”

    “但我听说诗文大家陈卧子(陈子龙的,字卧子)现正任绍兴推官,很受巡按左光先器重,若是李兄不好出面,不如由我去面见陈子龙,说不定他能有办法。”

    李致远点头道:“如此甚好,那就有劳玄著兄了。”

    经过两天的准备,正月廿三日午时,二人辞别赶来相送的张家亲友,于城外的余姚江码头,登船启程,赶赴杭州。

    就在这一日,京师的崇祯皇帝于中左门再召忻城伯赵之龙及新任命监军李建泰的巡按陕西御史金毓峒。

    赵之龙即将赶赴南京,接替老病的徐弘基,作为勋臣镇守南都,崇祯皇帝自然需要对其面授机宜。

    而金毓峒则是崇祯皇帝即将派往李建泰军中的监军,虽说李建泰在朝堂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自己的老家山西被闯贼祸害了,大义凛然地表示要捐出全部家财,自筹粮饷去山西杀闯贼。

    可崇祯还是不敢尽信,毕竟这些年他被这些文臣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欺骗地太多太狠,早就不信任何人了。

    而崇祯皇帝却十分信任这个金毓峒,此人是崇祯七年的进士,先为中书舍人,后授为监察御史,崇祯十五年命其巡按陕西。

    当时孙传庭领兵镇守关中,当地吏民苦于征发修理城池,日夜盼望孙督师出关,崇祯皇帝也多次诏令他率兵出战。

    金毓峒认为其将骄卒悍,不可轻易出战,上疏劝阻,崇祯皇帝不听,结果孙传庭被打败身死,西北尽没。

    崇祯对此还是很后悔的,也更相信金毓峒的忠心和眼光,后来金毓峒任期满,有人来接替其职务,他刚出境,李自成就占领了关中。

    现在李建泰要督师去山西,崇祯很自然就想起了这位对闯贼极为熟悉又忠心耿耿的陕西巡按。

    再说现在的山西,自从前不久平阳知府张璘然投降大顺,使得李自成麾下大将刘宗敏轻易拿下平阳之后,喜不自胜的李自成赶紧率领大军主力跟上,在后面一路招降纳叛。

    而为了得到新朝重用,前大明平阳知府张璘然更是主动请缨,派人说服逃至赵城县(今洪洞县赵城镇)附近的副总兵陈尚智归顺大顺。

    随后陈尚智又导刘宗敏的前锋军队攻破了赵城,顺军离山西省会太原又近了一步。

    正是这一天,李自成本人也率领大军到达了平阳城(今临汾),刘宗敏率领着在平阳的文武群臣,张璘然则领着新投降的地方官绅,一同在郊外恭迎“圣驾”。

    从城门到暂充作新顺王临时行宫的知府衙门,沿大街两边,家家门口摆着香案,士民们或躲入门内,或跪在香案旁边迎驾,无人敢在街上走动,亦无人敢言语半声,街道上只有雄壮的马蹄声。

    李自成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行至行宫大门外,见到用松柏枝和彩绸搭成东西相对的两座高大牌坊,每一座牌坊上悬挂一个黄缎楷书匾额,左边的匾额上写着“功迈汤武”,右边的写着“德比尧舜”,不禁十分满意。

    欢喜之下更命在场文臣们即兴赋诗,以夸耀大顺的文治武功,他李自成的天命所归。

    除了诗仙李白,古往今来作应制诗又能作出什么好货?

    无非是溜须拍马、歌功颂德之作,这些诗只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典雅、华丽,以及平厌谐凋、音节铿锵,皆缺少诗情。

    李自成随驾的麾下文臣也就李岩有些才华,可自从参加义军,他也很少作诗,更不喜作应制诗。

    特别是听了丞相牛金星的“大作”,更是几于作呕。

    尽管他十分不愿意违心地为李自成歌功颂德,可想起前些日子惹得对方雷霆大怒,现在又见其面色不善地盯着自己,也不得不追随牛金星等人之后,吟成七律一首。

    李自成比文盲好不了多少,懂个狗屁的诗词,他就是心里骄傲自大,想要大伙拍他马屁。

    听了这些满腹诗书的文人们对自己歌功颂德的诗篇,虽然李自成也不是很懂,但心中就是欢喜得紧,拍着巴掌大笑道:“哈哈哈~好!好!好!诸位爱卿都是大才,作的诗实在是好!”

    “此乃我大顺新朝的开国新气象!”

    场中众人忙齐齐跪下,山呼万岁。

    见识了群臣的“大作”,又听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文武百官、士绅百姓齐呼“万岁”,李自成不禁十分得意,也诗兴大发。

    虽然他不会作诗,可也忍不住想要卖弄一番,他最近读了几首唐诗,想起一首名为《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的唐诗,自我感觉十分应景,遂扯着嗓子,用一口陕北榆林话大声念道:“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接着又问跪在脚下的几位文臣:“这首诗里的‘三晋云山皆北向’,听起来很有气派,却不知作何解释?”

    新投降的张璘然是第一次见到李自成,自然想尽快赢得这位新顺王的好感,他是进士出身,文采还是过硬的,赶紧抬起头抢先回答:“回大王,这是唐朝开元年间崔曙的诗。”

    “至于大王所提的这一句,意思是从三晋地势来说,虽然多山,但是愈往北地势愈高,到了恒、代一带皆为北岳,好似全晋群山连绵,都是朝向北岳,这是通常的解说。”

    “然而以微臣看来,诗人原来并无深意,只是泛泛地写景而已,却不料正与今日情势暗合。”

    李自成自然知道这厮是要拍马屁了,十分配合,忙问道:“如何暗合?”

    张璘然接着道:“圣驾自蒲州渡河,一路北来,如今在平阳驻跸,两三天后将继续北上,直捣大同,方转向东面,攻取北京。”

    “三晋父老纷纷相迎,面北叩头,注目云天,等候王上在北京登极。”

    “所谓‘三晋云山皆北向’者,不期然竟与今日人事相合。”

    李自成大喜,连连点头,笑道:“解得好,解得是。”

    “哈哈,张爱卿不愧是进士出身,文采斐然啊!”

    “这样,本王新建六政府,还缺一位户政府侍郎,正好就由张爱卿出任,如何?”

    张璘然得此重用,自然十分高兴,连连磕头谢恩。

    而此时的山西巡抚蔡懋德在太原巡抚衙门后堂召集全省文武大员,到场的还有阳曲知县和地方官吏以及士绅大户,共约二百多人。

    众人面对太祖皇帝以及大明列祖列宗的牌位发誓,决心誓死保卫太原。

    现在闯贼大军近在咫尺,形势危急至此,蔡懋德慷慨陈词,不觉痛哭,众人跟着也大哭不止,大堂内弥漫着悲伤气氛。

    就在此时,一个声音忽然传来:“圣旨到~”。

    众人这才止住哭声,准备接旨,却没想到是宣布将巡抚蔡懋德撤职,听候勘问,并命郭景昌接任他的职务,不日即到。

    蔡懋德的亲信幕僚们都知道太原必不可守,更对朝廷的处置极为不满,愤然而劝蔡懋德趁此机会撒手不管,赶紧躲出城外,等候新巡抚前来接任。

    蔡懋德坚决拒绝道:“我既在太祖面前发誓力保太原,就绝不会反悔!”

    “吾意已决,将以一死上报君恩,即使郭景昌来到,接了巡抚大印,我也要陪着他战死在城中!”

    ————————————————————————————

    崇祯十七年正月廿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