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观书所得与高谈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先喝了一口手边早已凉透的绿茶,再麻烦服务员帮忙加热水,景欣继续埋头看书。

    翻开一看,书中文字半白半古。

    得益于从小到大的古文课,读起来不算特别困难,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并不影响理解。

    本以为是很枯燥的东西,谁曾想里面的故事居然相当有趣,堪比小说。

    一上来便是这本书作者的自述。

    他说,小时候母亲本来准备让他学医,后来碰见一个不得了的算命先生,说他如果读书,将来会很有前途。

    一开始,他和母亲半信半疑,于是算命先生帮他推算了很多小事情,而这些事情,没有不应验的。

    从此,作者便走上读书的道路。

    更厉害的是,这位算命先生,居然直接为作者推演了他将要经历的一生。

    把他接下来的人生里,将要经历的人生中每一个重大的转折,全都推衍算尽。

    这可和一般的骗子,含糊其辞的套话完全不同。

    算命先生没有任何含糊之词,而是十分嚣张的告诉作者。

    作者会在哪年考到第几名,在哪年成为廪生,哪年成为贡生,哪年在四川省担任县长,并在三年半后辞职回家,最后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便寿终正寝;却终其一生,都没有儿子。

    一开始,作者并不是很确信,便把这些话一一做了记录,仔细收了起来,等着今后拿来做对应。

    后来,随着年龄渐长。

    作者开始对这位算命先生所言,愈发感到敬畏。

    因为,他一生中的各大转折,确如这位算命先生所言,没有不被言中的地方。

    无论是他考了什么考试,考的第几名;什么时候到升到什么官职,领多少俸禄,在数字上甚至都分毫不差。

    一直到后来,才出了一点小插曲。

    算命先生说,他当廪生时,要在累计领满九十一石五斗米(薪水)后,才能升为贡生;可他才领到七十一石米,就被一位姓屠的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批准升级。

    于是,作者开始怀疑,这位算命先生算的命,是不是开始变得不准了?

    然而,这个批准却被另一位姓杨的学台给直接驳回。

    又过了一段时间,直到一位姓殷的学台,看见作者当初没有考中的试卷,为他的才华可惜,就重新批准了作者的晋升。

    经过这番波折,作者多领一段时间的贡米。

    此时,作者将所有贡米加在一起,恰好九十一石五斗!

    算命先生,恐怖如斯!

    经过这番波折后,作者死心了,他彻底失去了对未来的期待。

    他认为,自己这一生既然都已经全部注定,那他还有什么努力的必要呢?

    他整天既不读书也不思考,只是从早到晚的呆坐着。

    后来,他去栖霞山,拜访一位云谷禅师。

    两人相对而坐,作者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云谷禅师便问作者。

    “凡人之所以不能成圣,是因为脑海中的妄念束缚着他们;我见你在这坐了三天,却是一个妄念也没有起,这是为何?”

    作者说:“我的一生,都已被算命先生给算定,荣辱生死,只是一个定数,我就算妄想得到什么,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便不想了。”

    云谷禅师一笑:“我还以为你是哪里来的豪杰,没想到原来只是一个凡夫。”

    作者一愣,便问何故。

    接下来云谷禅师与作者,进行了一段相当精彩的对话。

    景欣的古文不是很好,只大概理解部分,大意便是。

    人生于世,受阴阳变化的影响,都有一个所谓的命数。

    可有两种人,是不为命数所拘的。

    一种是大善之人,另一种是大恶之人。

    大善之人,通过积善行德,能够逆天改命;大恶之人,通过丧尽天良,同样逆天改命。

    区别只是,大善之人,是将原本的该受苦受恶的命,越改越好;大恶之人,将原本享受福气的命,越改越糟。

    作者一生都被命数死死算定,所以云谷禅师说他只是一个凡夫。

    并告知作者,只要发心,便能改命。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此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为义理再生之身。”

    作者受此点醒,便决定发心行善,自制了一个功德本,将善恶诸事皆记录在册,决心做满三千善事。

    从此之后,作者发现算命先生给他算的命,真的开始变得不再准确了。

    他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如此反复,行了十余年,才算行完。

    随后他便又许了三千善事,以求一子。

    第二年,便生了一个儿子,作者取名叫做天启。

    最后,算命先生说作者死于五十三岁,写书时,作者已经六十九岁。

    自此,看完第一章‘立命之学’,景欣停了下来,缓缓呼出一口气。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作者本人,如何与自己的命数斗争,并最终获胜的故事。

    景欣发现,这本书竟出乎意料的好看,情节曲折,短小精悍。

    加的第二杯茶,水此刻还是滚烫的,景欣轻抿一口。

    继续往后翻看,发现只是一些零散的小故事,有些地方景欣看懂了,有些地方没看懂。

    有几处的文字,让景欣若有所思。

    迅速浏览完这本书,景欣将书合上,心中微微激荡,闭目整理。

    《了凡四训》这本书不仅讲了命运的变与不变的问题,里面还有很多对于行善的定义,都是相当令人耳目一新。

    以前景欣总以为,行善便是布施钱财,做慈善。

    可看了这本书,景欣才明白,所谓的行善,讲的是一个发心。

    书里面有一则小故事,讲一女来到寺庙,想要布施却没有钱财,身上只有两文,便给了寺庙,谁曾想寺庙的主持,竟亲自来给她主持忏悔;后来,这个女人进入皇宫,成为贵妃,再次来到寺庙,豪掷千金,结果主持只派一个徒弟就给她打发了。

    这女人很不解,就问主持为什么。

    主持回曰:“之前的钱很少,心很真诚,除非我来亲自主持,否则不足报这份发心;而今天钱虽然很多,可施心不若之前诚恳,所以我让人代为主持,足够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段话,令景欣感觉颇有深意。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

    看懂的和看不懂的都很多,但是一杯茶还未喝到一半,这本书便已看完。

    一般人看了这样的书,最多只觉这是一本导人向善的说教书。

    因为之前天道课堂中的特殊经历,景欣却从书中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

    景欣还记得,幻境中的老师,‘我’是一个由外界信息堆砌起来的假人。

    天道课堂中的老头,也说当时正在听课的所有人,都是一个虚假不真的生命。

    这,与《了凡四训》的作者体悟相契合。

    如果人没有超脱自己后天的定义与习性,不去修缮这颗顽劣的心,那么命运对他而言,就会是一个不变定数。

    如同被算命先生从小算死作者前半生,一生该得多少或者该失多少,乃至于什么时候死,都是一个定数,既定的命运。

    连他们所自以为的奋斗,同样也只是行驶在命运的轨道上,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真正的控制自己。

    倘若一个人,开始修缮自心,改正自心上的种种缺陷。

    表现到命运上,便是脱轨。

    因为,自我与外界赋予的定义,第一次出现了不一致。

    旧有的命运,就无法继续拘束崭新的人。

    通过改变自我,便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人生命运,可以得到原本得不到的东西,命数拘不住这个人。

    这便叫做,逆天改命。

    甚至结合到行善上,为什么说行善不要去收获名声,最好别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好事,甚至做完之后,最好要忘掉自己所做的。

    《了凡四训》中说,这个叫做积阴德。

    可景欣认为,所谓的阴德应该是一种抽象的说法。

    事实上,这样行善能够改命的原因,是因为行善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做到了‘舍我’。

    只有不求回报,不求结果,甚至连自己都不去记住的利他举动,才会是一种反直觉的行为。

    大脑总是会对未来做预期,做了一件好事,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总会想着,自己能够在今后得到什么好处。

    这样的思考模式,依然停留于人的思维惯性层面。

    但是,通过这种反直觉的利他行为,就不一样了。

    它能帮助行善者超脱他脑海中,外界对自我的‘定义’,有助于对自心的修缮。

    景欣脑子里想了很多,不过,此刻都还只是一个猜测,还在等着他去验证。

    正当景欣因为看书,而心潮澎湃之时,旁边桌传来一个高谈阔论的男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我们所体验的一切现实,事实上,是由99.99999%的空间构成。”

    “剩下这小部分,被我们称为现实世界,它其实只是一个小小震荡。”

    “可能你不太好理解,我这样说吧。”

    “老黄,比如你手里的这双筷子,你以为,自己真的碰到了这双筷子吗?”

    “没有,事实上,你所触碰到的,只是一些微小的电磁边界。”

    “你手上的原子,从未真正触碰到筷子上的原子,是力的相互作用,让你误以为,你切实的触摸到了筷子。”

    “可其实上,你从未没有真正的触碰到过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