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活字印刷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贾珠上任国子监书库管一段时间了,虽然说仅仅是兼任,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翰林院庶吉士的学习上,但贾珠已经对这份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贾珠了解到,国子监除了管理自己刻书发行外,还对民间刻书业有着审查、监督等管理职能,私人刻书要上报国子监审批才能刊刻。对于有关朝廷得失的言论,如涉及到本朝会要、朝史、实录等内容的文章和书籍,任何书局都不得刊刻,朝廷对此规定了严格的赏罚制度。

    即使刊刻不涉及这些内容的图书,也需送交所属转运使、开封府、经国子监选官员详细审定,确定无害,才能刻版。对于不符合规定范围内的书籍,由所属的州县、监司、国子监进行审查、监督和管理。

    然而在几年前,当贾珠的前任受命国子监书库官之后,便放松了针对民间刻书的禁例,使得刻书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到几年的时间,便形成官刻、坊刻和私刻三大刻书系统。

    官刻是由官方从各地征集优秀匠人集中刻印图书,匠工们来自四面八方,在一起相互交流技艺,对雕版印刷术的提高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坊刻是由坊主聘请雕版印刷艺人,集中于书坊内刻印图书,其选题与刻印种类都与坊主的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有着密切关系,长此以往,便逐步形成某个书坊独特的刻印风格或在某个地区形成坊刻的流派。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书版就由原来不及五千发展到五万余,可见这段时间国子监刻书之多,数量之大。国子监书版来源有三,一是前朝旧版,二是修复残缺,对于前朝遗留旧版进行修补,继续印刷,三是刊刻新版。刻书业的兴盛使知识文化快速传播,对本朝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面对如此数量巨大的书版,贾珠决定继承前任的精神,好好保护这些珍贵的书版。何况,贾珠不想把仅有的财力物力都用在这些经典书籍上,对于这些已有的旧书版就尽力保护好,把今后的人力用在刻新书版上。比如,此前从长沙府带回的《天工开物》书稿,他是必然要将此书付诸印刻的,宋应星的后人宋一佐还在岳麓书院翘首以盼呢!还有传教士艾利欧那里获得的几部来自西方的科学经典著作,贾珠也是想着印刻成教材,尤其是岳麓书院的指定教材。

    于是,贾珠凑请将国子监书版库改设在中门之内,不仅进行刊刻新书,还负责修复旧版。为使书版保存更好,贾珠还采取了防虫、防潮、防火等措施。由于书版木料因浸水时间过久而出现涨版,以致字体模糊不清,所以同一块书版不能进行长时间印刷。

    即使如此妥当地保管,贾珠却仍然发现,雕版还存在着其他明显的缺点。比如,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但是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对此,贾珠第一时间想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活字印刷的发明,可以说就是为了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但摆在贾珠眼前的事实却是,活字版这种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关资料也仅仅存在于前朝的一些书籍中。原来,在几百年前的一个雕版印刷作坊里,一个名叫毕昇的普通刻工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活字印刷。

    毕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昇没有采用。毕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毕昇发明出薄如钱唇、细如蛛丝的泥活字印刷绝技,因为对原料、手工雕刻技术和印刷的要求太高,传世不久即告失传,几百年来也没有发现毕昇泥活字的模具。

    之后,有人花了三十年的时间,研制成功泥字范,即先刻成木活字,再制成泥字模,在当时印制了为数不多的书籍。但严格地讲,泥字范与泥活字尚有差距,泥字范没有形成直接在特制泥块上雕刻反字的技艺,毕昇的绝技一直没有得到恢复和传承。

    后来,有人学了毕昇的方法,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有人集磁户,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青磁的陶活字,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昇用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