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七章 失踪之谜(中)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方孝孺因得朱允炆重视,就经常在文渊阁侍奉皇帝,并给皇帝讲解、传授周官礼仪制度,进而商讨起变更太祖旧制,消藩减王,讲究以文治天下,以和为贵,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远离战争。

    这消减藩王,文治天下的消息刚一传出,各地藩王无不哗然,多不逊服,这之中,又尤以燕王朱棣为最。

    建文皇帝为了推行自己消减藩王,文治天下的政策,跟当时道教走的尤为近,就特别优宠重用侍讲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等人,执行消藩大计。

    要想消除其他藩王的权势使他们听命于自己,首先就要对付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如果把燕王朱棣制服了,其他诸王便都不在话下,因此建文与近臣议定,准备从朱棣身上下手。

    大家商议已定,建文皇帝就钦命侍郎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北上燕王封地,查看燕王动静,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杀死钦差,跟佛门走到了一块去,一起协商兴兵起事,后假托靖难,南下讨伐黄子澄、齐泰等人,一时内战骤起。

    建文帝于是匆忙征调军队,阻挡燕王的南下之师,但终于未能阻挡住勇武善战、神机妙算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率领北燕之兵,势如破竹,横渡黄河,直逼长江,杀奔应天府而来。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劲旅攻破应天府金川门,建文皇帝已成为燕王朱棣的瓮中之鳖,只等燕王前来捉拿了。

    建文皇帝众叛亲离,走投无路,面对太祖朱元璋流传下来的帝位宝座,不禁放声恸哭,之后,慌乱之中,就准备殉国葬身。

    这时,对他忠心耿耿的方孝孺拦住了他,提醒他说:“太祖驾崩之时,不是传给陛下一个铁匣子,还反复告诫说,等到发生了什么急难之事而又无法排解之时,就将它打开吗?现在的情景,真可谓火烧眉毛,此时再不打开,更待何时?!”

    建文皇帝一听,恍然大悟,赶紧命人将一直都小心翼翼地保藏着的铁匣子搬了出来,由于时间久远,铁匣子的锁已锈坏,无法打开了。

    忙乱之中,大家都是一筹莫展,方孝孺灵机一动,既然太祖朱元璋留给建文皇帝这么一个铁匣子,肯定就会考虑到生锈这一点,最后方孝孺小施道术,最终将匣子砸开,施术后,方孝孺心里就大致明白了太祖朱元璋的用意。

    打开一看,发现内面装着写着“张宇初”名字的度牒一张,(度牒是封建国家对于已经得到公度、成为道或者僧所发放的证明文件。持有度牒的道僧,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取得政府保护,而且获得免除租税徭役的特权,说直白点就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防止他人冒充。)另有发簪、道袍等道家之物,一应俱全。

    建文帝一见,先是一愣,继以大喜,赶紧命人将自己的头发扎成发髻,又脱下衮龙袍,穿上道袍,揣好度牒,一面又命人在皇宫中四处焚火,趁着宫中大乱,带着方孝孺,顾不得皇帝的身份,从御沟里慌慌张张地爬出来逃走了。

    至于太祖朱元璋遗留给建文皇帝的那个铁匣子,大概还是当年吟诗作对之时,太祖朱元璋就预感到建文皇帝难保帝尊,燕王朱棣有可能夺权篡位,所以为朱允炆的身家性命考虑,特地为他准备好度牒、道袍,好让他存身道教,以躲脱杀身之祸吧!

    当时太祖朱元璋选择道教也是有缘由的,太祖朱元璋戎马一生,一身杀气跟戾气不难想象,而那时的道教一直弘扬以和为贵,正符合太祖朱元璋的心意,佛门则不然,一直为了在民间的信仰,肆意追杀道教子弟。

    太祖朱元璋本意制止佛门对道教子弟的追杀,奈何那时的佛门已成气候,而明朝又刚建朝不久,自然是不愿再见到生灵涂炭,太祖朱元璋便闭一只眼,睁一只眼随意佛门所为,暗中却扶持道教。

    再说这朱允炆从皇宫逃出来后,一路马不停蹄的向道教总坛赶去,在途中几遇朱棣的追杀,方孝孺为了让朱允炆能安全抵达道教,更是以身为饵,引诱朱棣。

    在抓获方孝孺后,朱棣并不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本着爱才之心,几番劝说方孝孺再次入朝为官,哪知这方孝孺入朝为官后,反倒在文章中大量抨击朱棣。

    而朱棣当时急需加强威信,对于不识时务的方孝孺下令腰斩,这还不算完事,后来佛门告告密,朱棣得知方孝孺的另一个身份,下令斩杀方孝孺全家,佛门好似对此并不满意,就怂恿朱棣灭了方孝孺九族。

    此时的朱允炆在道教的帮助下,改头换面在一间道观,当起了道士,取道号为青耆(qi)山,他这一待就是几十年,头十五年,青耆山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终日研究道术,好在他本身就聪颖,根骨不错,所以,十五年后他在道术上取的了一番不少的成就。

    道术有成后,青耆山就行走民间,替百姓驱除鬼物,在民间为道教赢的不少赞誉,大家都知道道教出了个青耆山道术了得,却哪里知道这青耆山就是昔日那位建文皇帝。

    几十年过去了,朱棣已经作古,青耆山又算的自己离大限之日不远,便找到了当时的知州,说道:“我是你们朝廷一直寻找的建文皇帝!现在,我的年纪太大了,我又不想老死异乡,只想把这尸身送还京都,你赶紧悄悄给我上报朝廷,不要让佛门知道了。”

    知州一听,惊骇不已!却又不敢相信,一面把青耆山留在了州府里,一面悄悄的飞马上报朝廷。

    当时的皇帝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一听自己的皇叔朱允炆尚在人世,当即下令,命令知州好好的伺候,悄悄的把青耆山接到京都来。

    青耆山听到这一喜讯,十分高兴,同时却又无限感慨,当初朱棣逼他遁离京都,如今他孙子又接自己回京都,果真是世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