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中华大地文明传,文圣武贤只等闲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自此向西北七八十里便是定陶,春秋末,范蠡字少伯,楚王三户人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被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被中国民间恭奉为“文财神”。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就是此地定陶,他自号“陶朱公”,范蠡卒时年八十八岁。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今大宋朝时期,配享武庙。

    “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掷千金,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金乡东晋时还有位重臣,名叫郗鉴,永嘉五年,汉赵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北方空前混乱。乡人感郗鉴接济恩德,推其为主,一千多户人随之到峄山避难。虽此时战事不息,饥荒不止,只能捕鼠捉鸟充饥,但郗鉴尽展统御之能,却无人叛离,反而拥众渐多,三年增至数万。这些人拿起锄头便为农夫,扛起行囊就是流民,提起刀枪即作兵士。后来咸和二年,苏峻和祖约叛乱,郗鉴再为流民帅出面勤王,立功颇丰。

    “‘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诏二千石长吏以入谷多少位殿最。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当时连朝廷亲军都是如此,郗鉴更是既要领兵打仗,又要自筹粮饷,还不能扰民,其实为难不少。弃疾以后跟着李宝爷爷联络河北义军,与郗鉴所为相似,要好好学他如何成功。”

    弃疾看爷爷面色凝重,为自己的将来排忧,心下感动,连连答应称是。

    辛赞又挥手前指,道:“自此往北百十里路便到巨野县城,城东南二十多里有个彭官屯村,却是汉初三杰之一彭越故里。此人可谓是游击战之祖,楚汉之争中游击于后,对项羽来说大是劲敌,实是不堪其扰,其功直可以匹敌韩信。古人有言,‘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详解此人战法,可助益你吃透《握奇经》中的游击之战。

    “而再自巨野往北不足百里的郓州寿张,五代后梁时期出了名将王彦章,号‘王铁枪’,悍勇绝伦,又是另一类英雄。

    “巨野西北不远的鄄郓之交,战国时又有兵事名家孙膑,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等奇谋迭出,《史记》中以与庞涓之争出名。所著《孙膑兵法》,讲究强国必先富国,政事在军事之先,重备战,事备而后动,大宋文人主兵事之说倒是能在这里寻找一些来历。还坚持战争必顺人心,‘得众’、‘取众’才得致胜。

    “他知奇正、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之变,要求将领熟悉用兵之‘道’,以求克敌制胜。

    “孙膑虽然慎战,但于不得不战时,却是‘必攻不守’,善于攻守转换,以求主动。他专战阵,善攻城,靖康前徽宗在位时追尊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弃疾仔细聆听,用心记忆,其后再专修《孙膑兵法》,长大南归全力为大宋富国强兵,重政事,得人心,备而后战,杀伐果决,勇而向前,正与爷爷今日教导有关。

    辛赞再道:“这里与兵家最深的渊源,却是在巨野县城东北,有着兵家之祖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华夏大地历来兵家辈出,然而有一人永远无法逾越,便是蚩尤。他虽然败于黄炎二帝联手,然而其麾下铁板一块,制兵械创战法,勇武无敌,历来被称为兵神。

    “自古以来,天下纷争不止,征战不停,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

    辛赞望孙成才心切,边走边说,这正是爷孙俩常见情状,只要在一起,不住诱导,时刻教训,“中原大地上,最早就有黄帝与炎帝各自与蚩尤交战不胜,不得已联合将他打败,蚩尤所在九黎族因此四散,或融于炎黄,或流于偏荒边境。”

    “传说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还是个大坏人?”弃疾自小喜好读书,所涉颇多,贬谪蚩尤之处常有闻见,难得爷爷说到蚩尤,趁机发问。

    辛赞笑道:“之所以说背生双翅,是因为蚩尤极为悍勇难以匹敌,还说他有好几个手臂,当然都是传讹。他极为能战,后世称之为兵主战神,并将其面部形状设为兵符战旗,推崇备至。蚩尤部族众多,战时极为同心协力,败亡后部族四散,未见倒戈、背叛,长久以来敬之者甚多。典藏古籍有贬谪他残暴好战,与黄帝和炎帝多有见仗,胜极多,败极少。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兼之勇猛无俦,实是一个开天辟地了不起的人物,蚩尤败亡比之项羽更加让人唏嘘慨叹。”

    辛赞颇知蚩尤故事,虽然说法不一,贬谪甚多,但念其雄风烈骨,终于一败涂地,总是怅惘不已。

    “今日只谈他成败,不计其是非。蚩尤强是强了,然败在黄炎联手。自古每当群雄并立,就有单打独斗与群起而攻,如何察、用外势,实关生死存亡。

    “东周时战国七雄并世而争,秦与六国演绎合纵与连横。起初,最强的齐与秦东西对峙,各对其余或拉拢或侵削。东西两国以强联弱,是为连横;南北诸国携手阻止齐、秦兼并,则为合纵。后因秦势力不断强大,威胁东方六国,于是抵抗则合纵强秦,苟安则连横。最终秦先得富国强兵,对六国恩威并施,远交近攻,终于兼并六国,横扫天下。苏氏父子三人文章鼎盛一时,苏洵文《六国论》最能论明其要义。当时大宋向辽国、西夏以贿求存,苏洵借古讽今,警示勿蹈六国灭亡覆辙,而又终于重蹈六国覆辙。”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横合北方,魏国最为强盛,吴蜀相对较弱,不过二者联手,三国鼎立,本是吴蜀两国侥幸之局,而魏多有不甘。但到后期,吴蜀终于各为利益所惑,相互攻伐,以至于两败俱伤。先是蜀为魏所灭,后吴为承继了魏的晋所灭。如若吴蜀始终联如一家,即便不能图强魏,亦能相存互保。”

    谈到这里,辛赞轻轻叹息了一下,“至于我朝与辽、金共处之始,完颜阿骨打一统女真诸部,王霸初成,正是虎狼之师,而辽夕阳西下,两个对手已是金强而辽弱,我朝与金订立海上之盟携手灭辽,二三年而遭金靖康倾国之灾。两国对垒也罢,三国鼎立也罢,我们都要居安思危,图国富,促民强,自己兵强马壮,才可以让百姓免于刀兵之苦。”

    话音刚落,成银突然道:“这附近还有一个军事大家,他英勇善战,奇计异谋不断。”

    辛赞颇为奇怪,不由问道:“这里出名的军事人物的确不少,你不妨说说还有谁。”

    成银笑嘻嘻答道:“就是李宝叔叔。”

    辛赞不禁也笑道:“这可不是笑话,确然如此。李宝虽然远远不能与上述人等并列,但他也是有名的上将,家在距此一百多里地的濮州鄄城北,正是这里杰出的军事人物。

    “当世之中,他对义军知之最深。当年宗泽受封河北义兵都总管,振臂一呼,义旅数十万众若响之赴声,盗皆可使为兵,其中便有李宝随岳飞所在的太行山王彦八字军,而岳飞乃是宗泽最欣赏的后起之秀。李宝如今仍是乐于此道,比你张荣师叔更加得心应手。眼下九儿正跟从历练,你将来与其会合时要多加请教。”

    辛赞知道弃疾与在北义军共同抗金,此事任重道远,极为艰难,因此多加叮嘱。虽觉已极尽周全,心事还是难以尽释。

    “其实这里不但盛出军事大家,文人巨擘更是不遑多让。前秦七子中,孔子、孟子、墨子都生在东边不远的曲阜周边,老子生在亳州西边不远的鹿邑,庄子则在我们刚刚走过的商丘蒙地,韩非子生在新郑,荀子则生在稍远的邯郸。”

    说到这里,不禁心中一动,道:“我随身带着要给弃疾的宝贝,见面却忘了。现在忽然想起,这就给你,不然怕以后还忘。”边说边从行李里面拿出三本书,递给弃疾,原来是当世著名文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叶梦得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

    辛赞一脸凝重,轻轻叹口气道:“唐与宋都是文风鼎盛,但唐时以诗为主,宋时却更加兴盛词。叶梦得在靖康南渡后引领词风之变,他以‘气’入词,英雄气、狂气、逸气充盈其间。我与他乃是大宋同年进士,八年前机缘巧合得他赠书,可惜他已于绍兴十八年仙逝,弃疾也只能自他诗文里领略其文才,得其教诲。

    “叶梦得与此处亦有渊源,刚才正是这里的事说多了,突然想起来。他虽是苏州人士,但其母亲晁氏却是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之妹,而晁补之正是巨野人。”

    弃疾由此得叶梦得三本诗文,用心阅读,好生揣摩,启迪良多。以后再得南渡“词坛双璧”张元干、张孝祥等影响,致使他一世为人英气阵阵,为文雄风烈烈,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