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帝京太平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

    破晓的一缕光亮,如天神执利剑,撕裂黎明前笼罩天地的那一股浓墨夜景。(:,看小说最快更新)(豆豆小说阅.doudouxs./)光明驱散黑暗,有时看起来步步维艰,有时那种破与驱的力量又显得那般迅捷不可挡。

    云破日出,东海极边,初升朝阳的光线坚定笔直地踏海浪而来,最先照亮了帝京偏东那座屠戮了半个晚上的壁堡,然后以慢不足一分的速度,自东往西,照亮了整个帝京丰富多姿的轮廓,与过往千百年无异。

    狼牙围城内侧街道与石台上,不论昨夜那场战斗拼杀者双方秉持什么意志,都已被胜败二字摊平,虽然在这过程里出现了几个小意外、小插曲,但不影响结局里南昭皇庭一如往年那几次参与此事的结局一般稳操胜券。

    胜局既定,事启之前的一应计划当然不受影响的一次操作起来,今晨打扫皇宫的工作已经是南昭立国以来第632章区域,已有不少人家的厨房顶烟囱开始冉冉升起柴烟。炊烟轻渺极淡,如晨起的人们还不太清醒的精神。也有妇人技陋,将灶内柴草鼓捣得一阵火起一阵火熄,烟囱里的柴烟出得也是一阵有一阵无。想必这家人吃的早饭也将是一团生一团熟吧?

    但这就是帝京的清晨,人类的生活。看似这乏味平淡的生活步调,却又有着比律法更规范的步骤,很难改变。

    是人都得吃饭,一天饱足三餐,然而今天有不少昨夜才到达南昭这座繁华皇城的远道客人,只yiye工夫,即失去了吃次日第632章省燃料,而是因为这由尸体燃烧出的火焰,总觉得似乎比炭块差了点什么劲儿。

    炼铁炉房里,一名铸剑学徒年轻微黑的脸庞上透着两抹健康的红晕,捧着汤碗的手却在微微颤抖,但不是因为他看见了炉膛里呈现焚烧状态所以渐渐在扭曲的尸体而感到极端恐惧——事实上他的手捧在烫热瓷碗边沿稳如铁砌,直到他看清门外缓步走进来的那个人,才开始有了失稳的迹象,跟炉子里烧的那些东西毫无关系。

    脸红是因为炉房温度太高,也是因为他的心情太激动,因为今晨是他入炼器房工作四年来,第632章、无关紧要的东西了。不过,尽管他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这类与名誉地位接壤的东西,但被人敬重的感觉,总归不会使被敬重的人心情太差。

    ……

    京都北郊,从史府出发的三辆马车,在登风客栈停歇了约莫半个时辰后,终于启步,继续向西行去。

    此时离天黑还有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们必须赶到京都以西的宏都,计划今夜在宏都内城住宿。

    一路上,马车都以较快速度行驶在京都北大门延伸出的官道上。

    因为这条官道的特殊修筑工艺,马车即便行速较快,坐在车内的人也不会感觉到多少颠簸。这样的路况,除了能很好的保证行商车队的运输质量,远行的旅人也能因此获益不少。

    可是,当马车行近宏都,在离到达宏都城门大约还有一个时辰的路途时,马车行上宏都主建的官道,车身便渐渐变得不再平稳。

    京都离宏都,相距将近三百里路,但这两座都城之间,并未将那条军事工艺参与修筑的商道完全贯通。

    常在四方走车的车夫或许已有感悟,那种军工官道由京都延伸而出。但明显是偏向南方修筑,向西次之,向北则修得最短。

    国朝对道路建设的‘偏心’,曾有人因此猜测。这或许是南昭皇帝防范着北国的用心所致。

    这样结实耐用的道路,在和平年代或可向南昭国内四通八达地输送各种物资,但若到了战事起时,则极可能会变成一把双刃剑,劈架在国域大地上,伤人还是伤己,全看运用这把剑的人‘手’上的斤两。

    南昭皇帝是军人出身,并且年轻时的武职正是在北疆戍守边防,虽然在他的任职时间之内,当时的南周朝廷没有真正与北雁朝开过大战。()但在边防上。因为边军扰民劫掠而生的小战是常有的事。

    有着这些年轻时金戈铁马的经验。以及战士们用鲜血涂抹出的战斗历程,如今的南昭皇帝对北国的军方实力,心里有一个较为清楚的概念。

    大业帝国算是南周朝的前身。如今南周朝廷也已倾覆,但对于现今南昭的爷爷辈领主,关于大业帝国的军事实力为几何,那些最初的文献记载虽然在经受数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已经损失了很多,但能够找到的关于大业帝国的军方记载,其内容所描述的场景,都是令人细思直觉惊讶震撼的。

    而扎根于北地,一直没有什么大动作,但也一直没有停歇对朝南国境线进行骚扰的北雁国。是传说中独家完全继承大业帝**事机能的国家。

    对于这个一直在民间广泛、不断传播的说法,没有人能有自信与拿出证据推算出其真实度。包括现在南昭的君主,琢磨起这事,心里也是三分信、七分疑。

    南昭皇帝当年在北疆戍边时,虽然跟北雁的戍边将领打过几场中小型战役,但他对北雁国的军事实力所估测的深度,也只是全都从外围获得。

    他在北地待了十几年,平时除了偶有带兵与北雁军方进行不友好交流,闲暇时也思考过一个问题。然而硬闯不行,绵里藏针施渗透计,一直也是没有结果。他组建的间谍小组,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成功渗透到了北雁皇廷之中,但在想要触碰北雁军方建构时,便如利刃撞上了铁板,完全被挡在军戒线外头。

    而北雁国一直没有派出过他们那传说中继承大业帝**事实力的军队发动战事。如果民间的那种说法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一直在骚扰国域线的那些北雁部队,在实力上,只能算是北雁军方的一些点缀。

    南周立国三百余年,也只是在北雁最初建国那几年,派出军队北征过,结果大致为平局。紧挨着这几场战事的,是南昭国内的天子大行和太子登基事件。

    自个儿家里闹腾了几年,使新登基的南周皇帝龙椅还未坐热,自然无心继续管北征的事。

    两**士的对抗,连续几战下来,兵士们手中的武器似乎都开始发烫,但南周却在这个关口退兵了,这算是给了当时刚建国不久的北雁朝廷一个喘息休养的机会。然而等北雁缓过劲来后,也没有主动朝南周发兵。

    自此以后,两边就这么对峙着,在充满各种怀疑的气氛中,暂为‘和平’的相处。

    如果说这南北两国因为军力总和相持不下,反而没人先动手,这种说法在两国首战那段年月是说不过去的,因为那时北雁还只是一个新生国,实力悬殊还是很明显的。

    而在过了百余年之后,南周朝廷的国家大脑频频出问题,北雁依旧没有大动作。北雁军方依旧只是常常干一些在边境抢掠民财的事,与流寇一般,这里的疑点就更多了。

    十多年前,南周大厦将倾,官僚的极度腐化,腐蚀了国家大脑的运作与决策能力,继而削弱了南周整体国力,四野里渐渐有义军暴动。可到了这个时候,北雁依旧平静着,没有做出趁虚而入的动作——难道北雁朝廷的内部,也出现了与南周国家大脑类似的故障?

    再后来,职务为守护北国边境线的大将军也反了,带着几乎是王家所能募集到的全部兵力,分为两路,屁股朝北面朝南的抄南周皇帝老家去了。

    南周留出了这么大一个空门,如果有谁想要在这个时候入侵。似乎只需要抬脚一迈。但北雁依旧没有丝毫动静——难道北雁军方所谓的‘大业帝国王师’继承者的名号,只是纸糊的一张老虎皮?

    北雁国对于这两次向南扩张的最好机会的无视,算是数年前为了防备兵灾而逃往南方,如今渐渐又回到北方立业持家的北方百姓最好奇讨论的军事奇谈。

    但。尽管这些年来北雁的表现,都像是一只吃饱了就不思捕猎储食的乖猫,似乎对南边那个大国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国力大有好处,然而现今的南昭皇帝丝毫也没有因此放松对北雁的军事警惕。

    可就目前南国的情况来看,以战求和的主动出击,对自己不太有利。前朝祸害了几十年的南国民生还未恢复,在这个时候,倘若双方大打出手,对民生的损害,可能要摧毁到根基处。挫伤的终是国力。

    所以。既然北雁暂时还是没有动作。南昭也不激进,采取表面和平的麻痹策略,先强国、再战斗。

    然而这样的国策实施下来。竟渐渐使得南昭本土风貌再分一次南北。

    在南昭以南的国域上,农产水利很快得到修复和建设性改造,十多年前战火焚烧过的土地宛如在一场春风与甘霖后,迅速恢复生机,比昭国以北提前步入强盛路途。

    而北方领土经过十来年的休养,只勉强算是恢复到了战前的民生水平。如今的北方百姓可以吃饱饭穿暖衣了,但离家存余粮篱囤鸡的生活水平还是差了好远。

    体现地方富裕程度的,除了百姓自家里的情况,再就是道路建设了。

    有的地方,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出现了路。

    但是南昭北面领土上的居民分布,比起国域之南,实在是太稀松了。

    除了有扩展居民居住地的需求,朝廷好象没有在无人区搞建设的理由,这种惯例让风大土薄的北方本来路就少。而北面领土在经历十多年前的诸多战事洗礼后,许多道路设施都遭到损毁,这对于本来道路建设就很匮乏的北域,更添行路的困阻。

    人少、路也少,外加朝廷目前也没有把建设的重心偏向北面,间接使北方的贫瘠与落后,与南方对比鲜明,与南昭全国第632章还没落下,就忽听车外传来一声叫唤:“高老大,下雨了!”

    唤声突然而至,高潜下意识的朝声音来处偏了偏头,但他很快又回转过头来。

    对于岑迟刚才说的话,他本来是有自己的看法,但考虑到忽然变天了,他必须重点处理车外的事,便只对车内的岑迟说道:“先生安心休息,其它事由在下照看。”

    岑迟闻言只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因为高潜刚才停下自己驾驭的这辆马车,所以前后那两辆马车紧接着也停了下来。高潜起身跳下车,就看见前后两车的车夫也下了车,正抖开一张油布往马车顶上盖。

    考虑到此行路途遥远,在出发时,相爷命仆人为马车配备了一些应急工具。三辆马车各自在车体背面装配了一个夹层,除了各放了两张隔水性很强的油布,还有一些其它诸如刀匕绳索之类的工具。

    高潜跳下车后,并没有像其他两个车夫那样,去拿自己这辆马车夹层里备用的油布,他只是抬眼看了看天色。

    阳光犹在,以至于雨虽落下,他却没有提前察觉。而待他仰头一看,就见一片阴沉雨云大致罩在头顶位置。

    这片雨云并没有在整个天空绵延,所以天气变得半天晴半天雨。那雨滴似乎也因此变得稀疏了,落下地面一部分,还有一部分雨滴则到达不了地表,在空中就被阳光蒸掉了。

    高潜迟疑了一下,然后他走去前面。登上了为首的那辆马车。见车夫把油布盖好在车顶,他便示意那车夫去中间,两人这算是换了车位。

    首车的车夫开始给第二辆岑迟所在的马车盖油布,而坐上首车的高潜则从衣襟里侧摸出一只信封。

    这信封的材质是泡过桐油的纸。防水性极好。高潜从信封里抽出一张叠了数道的纸来,展开那张纸,上头线纹纵横,只有渺渺几个蝇头小字,分散点缀。

    这张纸,实是一张地图。

    在当今社会,无论南昭或是北雁,对地图的管控都是很严格的。学者当中,非yuyong之人,也少有敢高调钻研全国地理的人。

    不过民间对旅游有需求的人毕竟很少。即便存在这样的人。大抵已经习惯了一边走一边问路。民间对地图的需求普遍不高。再加上朝廷的限制,能有一张可靠的地图在手,若非有谋逆之心。那便间接表示持有者的身份特别了。

    高潜铺开在手的那张地图,画得非常细腻,但并非托相爷的便宜,从军方讨得,而是相府诸多宾卿中,一个名叫卢舍的人精心绘制而成。

    画地图这种事,寻常人做不来,也多会因为国朝的某些制度,对此事心存顾忌。相府养着的奇人异士不少,卢舍算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位。但相府一直对卢舍还不错,便是因为相爷知道他有这一项需要在平时十分谨慎隐藏的本事。

    卢舍的这项本事,轻易不能表露出来,否则于他、于相府都会存在不利。卢舍自己也很明白这一点问题,所以一直以来都很隐忍,看样子他像是在相府吃了好些年闲饭。

    前几天,相爷单独约卢舍谈了一场,终于要启用他的这项特长,为的是岑迟西走求药的事。同时相爷还透露出一种欲求,如果将来有可能,会试图将那毒名远播的毒医接回京都。

    有此使命,卢舍觉得自己为相爷效劳的机会到了,便搬出自己收藏多年的地理笔迹,竭尽所能的绘制了一幅地图。

    此图绘得详略得当,极为细腻,连看过军方地图的相爷在见了卢舍绘制的地图后,都暗暗心惊。

    若不是这张地图太过精细,倘若流走出去,会招来祸患,这次岑迟西行,相爷也不会将自己最信任、也是十家将中最强者的高潜派出陪同。

    出发前夜,相爷召了高潜,除了叮嘱他一路上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琐碎事的注意处,还布施了一条附带命令,便是待高潜到达目的地后,就将此地图毁掉。

    扫视着手中展开的地图,相爷的那条命令在高潜脑海里快速掠过。

    高潜不了解要绘制一张地图,需要耗费多少心力脑力,他只知道要严格遵守临行前相爷交托给他的命令。尽管他很快也感觉到,这张地图细致得近乎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绘图者的眼睛,他也不认为自己在需要毁掉这张地图时,会为之惋惜。

    相爷的命令重逾一切!

    片刻后,高潜将地图折好收回,他心中已经对接下来要走的路线方位有了清晰概念。

    此时后头两辆马车的防雨事项都已完备,雨似乎还稍稍下大了一些,高潜取出挂于车内壁的斗笠戴于头上,接着扬动手中鞭子,一行三车重新启行。

    官道预料之外的坑洼不平,天上又忽起阵雨,给车行速度造成不少影响。高潜估摸着自己这一行人无法在预定时间到达宏都,便从地图上寻了个中途落脚处。

    在宏都官道上继续行出半个时辰,高潜领头,带马车拐入了靠右手边的一个岔道,准备在宏都东南角相邻的土坨镇宿夜。

    调转方向行上通向土坨镇的岔道后,高潜觉得很奇怪,因为路面又变得平坦了很多。

    严格算起来,这条岔道也属于官道行列,但区别在于是官道的辅道。辅道通行率没有主官道频繁,因而官方检修的概率也被精简,但相比起来,此时辅道的质量却比主道优良许多。

    路变得好走了,高潜心里对岑迟的担忧,得以稍微放下了些,也就能分出心力思考别的问题。

    思及岑迟刚才简略说的那几个字,高潜心里本来在刚才就要与岑迟讨论的那个疑惑自然又冒了出来。

    宏都官道与京都官道对接贯通,是两城相连的主要路径,难道那道路上的点点坑洼,真如岑迟推测的那般,是白芦泊驯马场迁移后造成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