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海棠社陈词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国学是中庸、守礼的文化。海棠社之所以派出宋一佐对国学经典进行陈词,因为宋一佐是海棠社唯一认真学习国学经典试图考取科举功名的士子。古中国地域辽阔,周天子实行分封制,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因为地理原因形成了文化的封闭和独立。春秋时代,神祇预言家和卜筮活动开始受到忽视,理性和道德的因素占据上风,在天学星占的领域,自然主义的解释也越来越多,透过星象学,思维铺陈了一种整体的宇宙感和秩序感,产生了不依赖神祇的永恒规则。姬姓郑国人子产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春秋后期,人们对神灵和神灵祭祀的信仰已经衰落,神谱中占首要和主导地位的,不再是自然神,而是历史人物被神灵化后的诸神。有识之士不信占卜、不重祭祀,崇德贵民,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德性,人的眼光更多转向人本身,《诗》《书》最先在实践中被经典化。春秋时代神人关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神性的怀疑和对现实的反思,决定了诸子百家以人文的转向为依归,逐步完善了各自学派的思想。

    据《汉书》《隋书》的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主要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张,名是指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孔子所以提出正名,是针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违礼僭越现象而发的。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孔子否定人格化的天,但确认为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儒家承认天命的客观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主张尽人事,积极担当。荀子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定胜天,积极改变世界。荀子认为天道、天命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孟子主张以德行仁者王,主张制民之产,重视人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这种思想也被称作民本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知心、是非之心,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善良都是人为养成的。礼乐文化,是将人性的恶转变成善的关键。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先秦儒家思想,到了汉代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道家以道、无、自然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策略。道家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最终本体。道家思想在先秦并不算显学,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但是道家思想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汉初,黄老之学盛行,这是对道家无为思想的一个应用。到了东汉,张天师创造了道教,推崇道家经典。道教可以说是发展了道家的某个方面。魏晋玄学的发展是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批儒,提倡兼爱非攻,主张鬼神存在,希望以神鬼之说使君主警惕勿杀无辜者。墨家否定命运的存在,认为世界是公平的,赖其力者得其生,不赖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当然的。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子产、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势就是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国朝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律学和医药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名利论辩,即论辩名称、概念,事实、价值为主要学术活动,被后人称为名家。名是分配制的一种,当时社会体制不健全,事实、价值常常概念不清。

    杂家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其内容很多与方术有关。杂家代表性书籍一位是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兵家的孙武采用辩证统一的视角理解战争,古代的兵家早就认识到战争的利与害、奇与正、敌与我、攻与守等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方面。

    医家的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应用全面的诊断技术,即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