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买书花钱他不怕 教学相长本事大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买书花钱他不怕,

    教学相长本事大。

    对症下药应用题,

    一劈两开好办法。

    可能看官要问,王学奎不过是小学没毕业的文化程度,哪来的这么大的本事?其实这个不用说,谁也会猜得到。看看他买的那些书,就可想而知了。他一个月四元钱的补贴,基本上是用来买书的。

    抛开那些中外名著不说,光是一些工具书就够数一阵子的:《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文学词典》、《四角号码词典》、《地理词典》、《数学知识词典》、《辞海》、《词源》;《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现代汉语语法》、《语法讲义》、《谈谈写作》、《小学生作文》……他的本事大多是从这里来的。

    王学奎让学生对语文进行了全面复习,对算术则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复习。一年级的同学对应用题很是生涩。由于抓不住要领,不知道根据问题去找条件。本来是很浅显的问题,也被弄成一锅粥。在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给学生整理思路,他特地给学生补充了一道这样的应用题:

    有一个人用65元钱买了一头牛,又以70元钱卖出去。后来他又用85元钱将这头牛买回来,最后又以90元钱卖出去。在这些交易中,这个人是赚了还是赔了?

    王学奎让班内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结果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答案。让全班同学改正时,同样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意见。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第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是看这些交易中赚不赚钱,就应当用最后卖牛所得的钱数,减去最先买牛所用的钱数:90-65=25(元)。这个人赚了25元钱。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看这个人在两次买卖中个赚了多少钱,然后加起来就是在这些交易中共赚了多少钱:70-65=5(元)90-85=5(元)5+5=10(元)。这个人赚了十元钱。

    第三种意见是,这个人虽然通过第一次买卖,手中的钱数到了70元,但在第二次买牛时,却要在70元的基础上再借支15元才够85元,而第二次卖牛后只赚了5元,那么就赔进去10元:90-85=5(元),这是第二次赚的钱,85-70=15(元),这是第二次借支的钱,15-5=10(元),这是赔进去的钱。

    第四种意见是:这个人在第二次买牛时,需要在70元的基础上借支15元才够85元,就应用在两次买卖中赚的钱去还借支的15元:70-65=5(元)第一次赚的钱,90-85=5(元)第二次赚的钱,5+5=10(元)两次赚的钱,85-70=15(元)第二次借支的钱,15-10=5(元)赔进去的钱。

    老师看见这些小学生各抒己见,挣得面红耳赤,心中自是佩服。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你总不能说是谁的都对吧?直接说出是谁的对,又不适应当时的气氛。那让争错了的学生的脸往哪里搁?

    王学奎真不愧是当老师的,他一句话也不用说,只把这道题稍微一改,就让学生一目了然,茅塞顿开了。

    你看,他是这样改的:

    有一个人用65元钱买了一头牛,又以70元钱卖出去。这个人是赚了还是赔了?

    后来他又用85元钱将这头牛买回来,最后又以90元钱卖出去。这个人是赚了还是赔了?

    把一个题改成了两个题,问题竟然是这么简单:

    70-65=5(元)第一次赚的钱,90-85=5(元)第二次赚的钱,5+5=10(元)两次赚的钱。

    太不可思议了!这里的“后来他又用85元钱将这头牛买回来”把学生的思路搅乱了。这本来是两次毫不相干的买卖,让这一个条件弄得好像扯到一起去了,于是便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假象。

    王学奎把这道题一改,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坚定了信念,其它同学也心悦诚服,调正了思路。同时他们也跟老师学了一手:再有难弄懂的题目,也把它劈开。囫囵着看不明白,劈开就看明白了。

    结语:

    高小没毕业,回家来教学。

    文化程度浅,困难明摆着。

    钱少书不少,苦累是快乐。

    语文太皮厚,咬嚼使劲挘。

    数学有尖端,钻研治生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