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拿过笔来写韵母 一个难题挡去路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拿过笔来写韵母,

    一个难题挡去路。

    短文分析也难办,

    一篇作文没题目。

    李春丽一边的监考老师走下来,看了看她第一题的第二个括号第一个拼音,声母是“b”,韵母看不清。他又走到别的考生那里看一看,韵母是“iǎo”。于是,他便从李春丽手里拿过笔来,给她把看不清的“iǎo”写清楚。

    考场里秩序很好,只听见写字的声音。一个小时以后,写字声渐渐小了。有些考生开始左顾右盼,还有的趴在那里不动了。监考老师开始巡视,他们发现这些考生是被这样一个题挡住了去路:

    看看下面的句子,括号里用哪一个词合适,这个词起什么作用。

    得的地

    1、我们()任务是向大自然索取。这个词的作用是____。

    2、赵大叔高兴()赞美着牲口。这个词的作用是____。

    3、赵大叔讲()津津有味。这个词的作用是____。

    他们巡视了一圈儿,前面的括号,有的填对了一个,有的填对了两个,也有三个都对的。后面的横线上就很不容乐观了,整个考场只有三个做对的。这就是王秀梅、李春丽、王学芬。他们写的大致意思是:

    1、我们(的)任务是向大自然索取。这个词的作用是限定谁的任务。

    2、赵大叔高兴(地)赞美着牲口。这个词的作用是形容赞美的心情。

    3、赵大叔讲(得)津津有味。这个词的作用是补充讲的状态。

    监考老师用惊奇的眼神看着她们,很和蔼地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

    “王家沟的。”她们异口同声小声回答。

    在第二考场里,监考老师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们怀疑作弊吧,都眼巴眼地看着,这几个学生谁也没有说话,也没有什么交往,都各做各的题。一点值得怀疑的痕迹也没有。

    到了写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句,王学奎的学生写得很熟练,分析短文、找六要素、总结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他们更是在行。这些有关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的句子我们暂且不表,单看一下小短文的分析吧。

    读下面的短文,找出短文中六要素的成分,归纳一下它的主要内容。

    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

    1、短文中六要素的成分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2、短文记叙了()表现了()。

    短短的三句话,几个简单的括号,把考生们折磨得抓耳挠腮。难的不会,会的不难。王家沟的学生简单几个字就把括号填上了,并且填得非常准确。

    第二考场的监考老师从后边往前看,他看见那些括号有空着的,有填上的。答案参差不齐,多数是错的。他看着看着,眼前忽然一亮。怎么,这一个考生填得这么准确?

    时间(古代),地点(华北),人物(愚公),事情起因(太行山、王屋山挡住出路挖山。)

    短文记叙了(愚公的家门被两座大山挡住了出路,他决心带领儿子们用锄头挖山。)表现了(愚公不怕困难,敢和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挑战的精神)。

    他一连看了三个,都是按这种意思填的。他连问也没问就知道,这都是王家沟的。

    作文是占分比例最高的,它占整个试卷分数的四分之一。平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都是老师命题。而这张试卷上的作文题却是这样写的:

    “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人。”并且还有更具体的要求:

    写上题目(5分),内容生动具体,语句通顺,错别字少,会用标点(18分),书写清楚,卷面整洁(2分)。在这些要求的下面,还印上了像作文本上一样的方格。

    结语:

    监考老师好,拿笔写韵母。

    让填三个de,作用被难住。

    分析小短文,内容六要素。

    作文真奇怪,题目自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