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祖传手艺不保密 为赶进度传技术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祖传手艺不保密,

    为赶进度传技术。

    粗塑细塑全到位,

    各种技巧都献出。

    因为玉皇的御案和陈玉梅的香案还没预制,老于吩咐社员们先干好这件事。

    在神庙屋前的空地里整平了一块地面;量出了所需的长宽高,钉好了一个木框子,把它放在平地上。按“三比一”和好沙子和水泥,先在框子里铺上一层;再按十公分一根在里面横着竖着摆上钢筋,形成一平方分米一个见方的网,用扎丝扎一扎钢筋的交点。接着把木框里填满水泥,压实、抹平。一个水泥板就预制成了。

    这是玉皇的御案,陈玉梅的香案短一些窄一些。预制的方法与玉皇的御案相同,凝固后跟好养护,每天洒三五次水。

    紧接着是老于指挥和粗泥。把直接从地下取出的黄土去掉杂质,掺上麦糠,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

    太湿的泥,他们就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吹干达到合适的湿度;太干的则要将土坷垃砸碎,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掺上麦糠进行捣炼。

    最后要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加工好的泥块都放在缸内,用湿布或是塑料纸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

    由于玉皇的御案还不到期,支不起御案,玉皇的双肘没有支撑点,他们就先给陈玉梅和华佗、黄犍上粗泥。

    这上粗泥的泥塑术语叫“上大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次水,以便泥块与骨架能牢固地结合,不易掉落。

    老于先做示范,要求大家上泥时将泥块一块一块地堆贴在骨架上,用手按紧、拍实,然后层层加泥。每加一层,都要用木槌或拍泥板将泥砸实贴牢。

    他说,这时候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切忌缩手缩脚,陷入到局部细节的塑造中。有些地方泥上得太厚,为了防止脱落,他又去缠上绳子,以防整块泥坍塌下来。

    雕塑是三维的实体,每添一块泥都要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他要求经常转动观察,不断进行比较,泥不要一次堆足,只要堆出大形即可。

    等粗泥干得差不多了,再上细泥。上细泥可是细活儿,从和泥开始就突出一个“细”字。老于让干活的把晒干的黄土砸捣成细粉,用细纱网筛出来,用水泡透。泡透的程度是泥层的表面横七竖八出现裂缝,泥浆从缝隙里冒出来。手指头插进去一搅,成为糊状,这就算是泡透了。

    现在,就可以拿来新弹好的棉絮,就像泥墙上细泥往石灰膏里撕麻刀一样,均匀地撒在稀泥上。他不允许搅拌,让用手掌轻轻地拍进去。还不允许让棉絮成团,他说:“要是把棉絮成团放进去,效果就会很‘团’。”

    拍进了一层,他让再往里加棉絮再拍一层……直到拍不进去了,他才让开始揉,就像揉面团那样。一直揉到掰开看看,里面的棉絮与细泥均匀的结合起来,就像是藕断丝连那样子,才算是成功地和成了神佛塑像表面用的细泥。

    细泥上架了,这叫“深入塑造”。在大的形体与比例为准确的基础上,便可进入“深入塑造”的阶段。随着局部和细部的深入,使泥塑的体量逐渐到位。老

    于要求做到局部要经常与整体比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

    在深入塑造的过程中,社员们牢记要领,不断调整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局部与细部的关系,反复推敲,始终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他们的心里都清楚,只有整体把握得准确,局部才能做的正确。而局部做准确了,也更充实完善了整体。

    老于还向大家提出,预防一个弊端:往往在深入刻画局部时,精力十分集中。常在一个面上塑造时间太久,而忘了绕着整个塑像看看。这样越是做得细致,体积也越容易拉平。所以要注意始终保持整体的观察和塑造。

    另外,还要大家注意对称关系。他在泥塑上画一条中心线,用以让大家来检查、比较和修正。

    等塑像基本成了型,他又指导调整统一。在深入塑造阶段,难免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在调整统一阶段,就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大的关系上来。

    在制作过程中,老于经常对泥塑的表面喷水。使泥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保证塑造形体。每次工作结束以后,他都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干裂,其水分不易挥发,以便继续塑造。

    老于还教给大家,用泥条做衣纹;用泥球做花朵;把泥球上插上小棒晾干了放在灯头上烤黑做神佛的眼珠儿。

    所有大形定好以后,需要抛光。老于自己制作抛光工具——在一根擀饼轴上包上塑料纸,很灵便很实用,把神像外表各个部位抛得光滑细腻。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神像手指甲的处理,必须用一个带弧形的模具。他就找一根竹竿,斜着削下一段。就是用这竹筒的斜面,把神像的指甲雕刻得玲珑剔透,活龙活现。

    结语:

    预制水泥板,指挥和粗泥。

    上泥堆大形,细泥要做细。

    以身做示范,整体到局部。

    始终要求严,关注每一步。